栏目导航
  战争概览(2572)
  战争简介(0)
  战争背景(1990)
  军事对比(582)
  战争历程(0)
  第一阶段(0)
  第二阶段(0)
  第三阶段(0)
  重要战役(179)
  平壤之战(8)
  黄海海战(57)
  旅顺口之战(54)
  威海卫之战(24)
  辽东之战(36)
  甲午人物(3940)
  邓世昌(309)
  李鸿章(2922)
  明治天皇(122)
  伊藤博文(384)
  左宝贵(64)
  丁汝昌(109)
  刘步蟾(30)
  历史研究(1806)
  图书专著(66)
  期刊论文(629)
  会议论文(61)
  学位论文(83)
  报纸文献(967)
  史料集锦(61)
  珍贵图片(7)
  影像资料(54)
  报纸文献(0)
李鸿章与刘坤一关系研究
作者:蒋峥嵘  年份:2006-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李鸿章 刘坤一 晚清政治 
描述:李鸿章与刘坤一关系研究
朝日《江华岛条约》签订与清政府“劝告”质疑
作者:常乐  年份:2006-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宗藩体制 《江华岛条约》 朝鲜政府 李鸿章 劝告 质疑 
描述:洲唯一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迫切需要发动一场战争来开拓海外市场和转嫁国内危机,侵略近邻朝鲜必须面对中朝间传统的宗藩关系,而这恰恰是日本“长远目标”的最大阻挠,担心重演历史上的“壬辰抗倭”,可以说这也是两种制度在近代东亚三国间一次大碰撞。1876年2月26目朝日两国签订的《江华岛条约》,使得日本终于迈出了侵略朝鲜关键的第一步,对近代东亚国际关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那么,长久以来一直尊奉中国为“上国”的朝鲜,面对所签署的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又在清朝那里得到了怎样的态度呢?支持?反对?亦或其他?中国清政府及李鸿章从中究竟饰演了一个什么角色,是否真如历史一直以来流行的观点认为的那样,他们对朝鲜进行了“劝告”?从前后事实的重新审视,我们可以看出,“劝告”之说实有纰误之处。清政府从中朝间传统宗藩关系出发,恪...
洋务新政与李鸿章对财政的控制
作者:王延开  年份:2006-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晚清 李鸿章 洋务新政 
描述:财权为什么会扩大?怎样扩大?产生了什么影响?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和研究这一问题: 第一方面是本文的引述部分,主要分析洋务新政时期晚清中央财政的基本状况:即中央财政的困窘,以及地方督抚是如何以此为契机来扩大自己对财权的控制,为研究的展开探讨提供背景材料。 第二方面是本文研究和分析的主体和重点部分,从李鸿章军事筹款开始,逐步分析李鸿章所办或控制下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新式学堂、公用事业等洋务新政活动,以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为主,以新式学堂和公用事业为辅,重点通过对李鸿章的重大洋务活动,来探讨、分析他在洋务新政中财政实力不断加强的表现,以及其中的原因与影响。 第三方面,为最后总结部分。在完成对李鸿章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总体的分析在洋务新政过程中清朝督抚财权扩大趋势,进而分析这种变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并推论应该如何看这一时期内清朝中央、地方财权的重大变化。
李鸿章集团在北洋的奠基考察
作者:张静  年份:2006-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李鸿章 淮系集团 北洋 奠基 
描述:力在北洋地区的奠基情况。除在《绪论》部分对选题立意、学术史概况和全文要旨进行扼要的交待外,主要分三大部分来具体考察,要点如下: 一、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成为其集团在北洋发展的前提和关键。李鸿章凭借其职权,利用同乡、年谊、师生、朋僚等种种关系,合纵连横,建立起一个以官员、将领、幕僚为集团骨干的势力网。李鸿章还通过有的放矢、因事制宜地处理与其它省区政治派系及清廷的关系,巩固并发展其势力网。 二、在军事上,入主直隶后的李鸿章继续大力增强淮军实力,拓展淮军防区空间,并且收容包罗了包括直隶练军在内的几支军队,使之成为其集团的偏师,从而在整体上扩大了可控军队的规模和防区范围。同时,李鸿章利用有利时机,积极编练北洋海军,使其成为集团所依持的又一军事柱石。 三、李鸿章集团还十...
晚清外交体制研究(1861-1901年)—总理衙门与北洋大臣
作者:吉正芬  年份:2006-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晚清外交体制 总理衙门 北洋大臣 李鸿章 
描述:清外交体制经历了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的演变,这一演变同时也反映了晚清外交观念从夷务—洋务—外务的一个转变过程。 本文主要探讨的重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其一,考察总理衙门设置的缘起,简述清代早期的对外关系,及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廷设立总理衙门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总理衙门外交权责的分配及其运作方式。其二,论述北洋通商大臣权责的演变,并进一步探讨其外交职掌范围及其与总理衙门的关系。其三,论述晚清外交权利结构的二元性特征—总理衙门与北洋大臣在外交上的合作与竞争。因奕訢文祥与李鸿章的合作关系,使得二者的合作达到高峰,其后,文祥去世,奕訢遭受打击,被逐出总理衙门,总署权力下降,沦为—备咨询的顾问机构,北洋大臣李鸿章独掌对外交涉。在李鸿章下台后,清廷外交又短暂地回复到督抚外交的局面,直至外务部的成立,才结束了晚清外交权力机构混乱、政出多门的局面。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晚清外交体制的演变长达40年,其间形成的外交权力重心双元化对晚清对外交涉的影响,致使总理衙门和北洋大臣处理外交事务都没有独立的主导权,相互受到牵制。晚清外交失利,固然与清朝的国势有关,但这种外交机构权责分配的混乱,外交体制的落后,导致的对外交涉时政策的反复与被动,则不是一句“弱国外交”可以修饰的。
国际法与晚清中国外交
作者:刘玉国  年份:2006-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国际法 外交 李鸿章 案例 
描述: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晚清国际法的输入状况。简单阐述国际法与中国的早期接触、《万国公法》传入中国以及其后国际法的发展情况。 第二部分:李鸿章运用国际法的个案研究(上)。李鸿章在天津教案和秘鲁华工交涉两个事件中运用国际法与外国进行谈判,尽可能的维护国家利益和华工的利益。 第三部分:李鸿章运用国际法的个案研究(中)。在中法战争前后,李鸿章就中国对越南的宗藩关系与法国的交涉中运用国际法维护宗主国的地位以及运用国际法中交战法规维护国家利益的情况。 第四部分:李鸿章运用国际法的个案研究(下)。李鸿章在中国与日本签订第一个条约时运用国际法维护国家利益、在琉球事件中运用国际法中国家独立自主的原则维护琉球和清政府的利益以及在朝鲜问题上运用国际法关于进贡藩属所存...
李鸿章与直隶荒政
作者:石佳  年份:2006-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李鸿章 直隶 荒政 治河 赈灾 
描述:地方官员自筹的经费和物资。这种情况下,地方官员在救灾方面的能力以及他所采取的措施,在荒政实施的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选取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时期,直隶荒政的实施情况予以大概考察。文章主体上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分析直隶地区灾荒发生的原因。其中既有自然的原因,受到气候、地形、地质的影响;又有社会的因素,苛政、腐败、战争等人为因素也可能引发或加重灾荒。 第二部分,阐述晚清时期清政府救灾能力的下降。国力衰弱使得中央政府的财政匮乏,从而导致救灾的经费不足,各地的仓储亏空严重,原有的荒政制度已经无法正常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三部分,论述李鸿章对直隶河务的治理。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后,针对直隶水系的特点,设计了一个治理全省河务的蓝图,并采取了多种方法、措施,...
李鸿章与直隶洋务教育论述
作者:黄秀艳  年份:2006-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李鸿章 直隶 洋务教育 教育方略 教育措施 影响 
描述:教育由弱趋强的态势。首先叙述了1870年前直隶的洋务教育相对落后状况,接着展示李鸿章督直之后,直隶洋务教育快速发展的情势,主要表现在:在天津机器局内添设电报水雷学堂,创办天津电报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和天津医学堂等洋务学堂;选派员弁、学生赴欧留学;翻译并推广西书;在直隶洋务工业中,训练了中国学徒、工匠。这些活动使直隶洋务教育取得重大突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二、李鸿章督直期间的洋务教育方略。李鸿章在“中体西用”的教育指导方针下,越发重视“西用”,一面要求变通科举,为直隶洋务教育争取较宽松的制度环境,一面任用亲信大员开展洋务教育活动。李鸿章及其亲信大员在保证了较为充足教育资金的情况下,以培养急需的洋务人才为要旨,造就了一批文理兼通,博涉西学的洋务人才,特别是军事人才。...
清末朝鲜领选使研究
作者:王元崇  年份:2006-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领选使 金允植 李鸿章 薛斐尔 《阴晴史》 《天津谈草》 
描述:下,与中国会商如何同美国缔约的使命与之发生了合流,并且几乎完全主导了领选使一行。纵而观之,领选使使行,以朝日条约签订之后朝鲜半岛局势日渐演变,李鸿章借美使东来欲与朝鲜缔约通商之机再度劝说朝鲜与西方各国广为立约以行牵制自保之策为其外交上之一大背景,以朝鲜国王高宗派遣领选使督率工徒赴中国学习制器练兵以期富国强兵为发轫,以金允植最终充当领选使在军械学造的名义下出使中国与李鸿章等人就朝美如何立约通商等问题进行谈判,并居津督率朝鲜留学生学习军械制造为其主要经过,最后以朝美立约为其最大成果,又以“壬午兵变”爆发之后领选使最终率领所学无几的朝鲜留学工徒悉数归国为终结,而又以朝鲜委托天津机器局代为购买机器而后在汉城成立机器厂承其余绪。领选使的两重使命中,军械学造不到一年即被迫中断,朝鲜未获自强之基;朝美立约使朝鲜国门自此洞开,朝鲜被逐步编入西方条约体系中来。在这一时期,中朝之间的宗藩关系也日益演变,成为近世宗藩关系演变整体过程之中的重要而微妙的一环。而中国在这一时期内依照传统宗藩关系的原则以宗主国的身份对朝鲜外交所进行的诸多指导,使得中国在此后的历史进程中不可能置身事外,不得不一再跻身于半岛事务,甚至越俎代庖,结果造成了余绪至今仍可窥见一二的东北亚国际政治外交上的一段非常特殊的历史。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华工政策的演变
作者:王强  年份:2005-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鸦片战争 华工政策 蒲安臣条约 排华运动 李鸿章 
描述:的先后废除,使各国急需从中国输入大量劳工以弥补本国内及殖民地劳动力的短缺。在暴利的驱使下,沿海口岸非法招工活动日益猖獗并严重影响了正常的贸易活动,而招工合法化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 第二次鸦片战争给西方国家谋求合法化的努力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首先是广州的联军统领衙门逼迫傀儡巡抚柏贵承认外人在广州招工的合法化,继后劳崇光与外人制定的“招工章程十二款”进一步确认了柏贵的政策,但劳崇光同时也宣告要大力打击非法拐贩活动。仅限广州一口的合法招工显然不能满足外人对劳工的渴求,利用签订《北京条约》的机会,外人将招工合法化扩大到中国的各个通商口岸。华工出洋合法化终于得到了清朝中央政府的认可。随后有关华工在国外所受残酷虐待的消息以及与各国谈判签订招工章程的高潮使清政府意识到保护海外华工的合法权益是政府职责...